本文受「兔兔不哭-善美麗聯盟」之邀整理撰寫,首刊發表於兔兔不哭官方網站。
關注零殘忍議題的朋友,應該或多或少聽過這樣的說法吧——
「歐盟化妝品都沒有經過動物實驗!」
的確,歐盟在2013年通過了「化妝品動物實驗禁令」——在這道法規的約束下,廠商不得對化妝品及其原料進行動物實驗,也不可以在歐盟境內販售經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
甚至還有此一說:既然所有涉及化妝品的動物實驗都已全面禁止,再考慮到其實並沒有真正 100% 零殘忍的原料(因為所有原料在開發初期都曾經做過動物實驗),廠商也不該再以此作為宣傳賣點——也就是說,所有類似於「無動物實驗」的產品標示都是違法的,甚至連第三方認證組織所核發的零殘忍標章都不被允許。
但事實上,歐盟的市場現況真是這樣嗎?
「零殘忍」的美好願景真的已在歐盟境內全面實現、甚至到了連認證標章都嫌多餘的地步了嗎?
歐盟禁令的法規漏洞
首先,即使歐盟的動物實驗禁令已經實施多年,也絕不代表所有在歐盟境內可見的都是零殘忍品牌——因為法規總有難及之處,以下就是兩個特別顯著的例子:
- 歐盟境外無法追究
歐盟禁令的約束範圍僅限於歐盟國家、而無法勒令品牌業者「全面」停止動物實驗——即使廠商在歐盟國內販售的產品的確未經動物實驗,他們仍然能在「歐盟之外」進行動物實驗,再把那些經過試驗的產品賣到「歐盟之外」的其他國家——L’Oréal、Maybelline、NARS、Shiseido等國際巨商都是如此。 - 限制範圍僅止於化妝品檢測
根據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以及歐洲執行委員會的說法,歐盟動物實驗禁令的限制範圍僅止於「化妝品」檢測,也就是說,品牌業者仍能以測試生態毒性或勞工安全為由進行動物實驗。
由此可見,歐盟的動物實驗禁令絕不足以視為判斷零殘忍品牌的唯一指標,廠商陳述和認證標章仍然會是我們選購時的重要參考——不過慢著,這樣的聲明和認證在歐盟究竟可不可行?
德國美妝市場實況
我實際到德國柏林市中心的藥妝店裡晃了一圈,意外看到不少關於「無動物實驗」的兔子標章和文字宣示——有些是印在產品包裝上、有些則是製成看板擺在更顯眼的位置:
但是與此同時,也確實不乏有類此聲明遭拒的案例——這邊就引述一位指定負責人(Responsible Person, 專職處理美妝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相關業務者)向某台灣品牌提出的說法:
「(摘譯)根據歐盟法規,將『最基本的法規要求』暗示為『個別產品獨特優勢』的宣傳方式是不被允許的;同理,品牌也不該使用印有『無動物實驗(Not tested on animals)』字樣的標章,因為歐盟已經全面禁止對化妝品進行動物實驗了。」
而國際零殘忍組織PETA在專為歐盟地區設計的新版標章中,也刻意避開了「無動物實驗」這樣的用詞,似乎與前述負責人的主張不謀而合:
PETA標章・一般版 | PETA標章・歐盟新版 |
![]() ![]() ![]() ![]() | ![]() ![]() ![]() ![]() |
根據台灣某品牌專員的經驗分享,不同指定負責人的意見也可能不同,再結合我在德國銷售現場的目擊實例,可見目前歐盟的美妝產業對於零殘忍標示還沒有確立非黑即白的統一規範。
所以呢?兔子標章在歐盟到底該不該禁?
我自己的看法是——絕對不該!
因為在歐盟禁令力道有限的情況下,由公正的認證組織所核發的零殘忍標章仍然深具鑑別度,對消費者很有幫助。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像「無動物實驗」這樣的用語確實意義不大、無法解決品牌業者和消費者之間巨大的資訊落差——包括「誰」不做動物實驗(品牌本身、製造商、供應商還是第三方廠商?)、「什麼東西」無動物實驗(原料還是成品?)、有沒有例外允許動物實驗的特殊條款⋯⋯都無法從這寥寥數語間獲得解釋;到頭來,許多消費者還是得再另外詢問廠商,或到可信賴的認證單位尋求更多佐證資料。
德國品牌Love Nature的兩全做法
兩相權衡之下,我覺得德國清潔品牌Love Nature的做法就很值得參考仿傚:




從這張攝於今年五月的照片中,可以看到Love Nature的產品瓶身本來就印有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的兔子標章;也許是為了因應歐盟判例,最近又在標章旁邊增添了補充說明的貼紙,大意是:
「這個標章代表我們自豪地承諾貫徹比法律上的動物實驗禁令更嚴格的動物保護標準——包含我們所有產品的全部原料,在固定截止日之後都遵循這項標準。」
這樣的做法既能讓消費者通過兔子標章快速辨識注重零殘忍價值的品牌,也能更具體而周到地傳達認證機構的審核標準與歐盟禁令的不同之處,最後再附上自家官網的專頁網址,幫助有心瞭解更多的消費者獲取更細緻的資訊。
反觀台灣
台灣在2018年修訂了「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原名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並自2019年底開始禁止販賣經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為台灣的動保進程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就如歐盟禁令那樣,台灣禁令的限制範圍也僅止於國內(等於廠商仍有可能在國外涉及動物實驗),並且訂有但書條款,保留了允許動物實驗的例外空間。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大眾的動保意識逐漸高漲,也有越來越多品牌將「無動物實驗」列為賣點,卻不是每家廠商都能針對箇中細節提出足夠具體的說明,通過第三方認證的品牌更是寥寥可數。 畢竟,「無動物實驗」一詞並沒有公定的法律意義,假如大多數以此自稱的品牌都僅只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最低標準,或許像歐盟那樣、讓更有心積極實踐零殘忍價值的品牌回歸第三方的認證機制,才是更實在、也更具鑑別度的做法吧。
*頁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