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出發

上午八點45分,各自用過早餐的我和其他評審在飯店大廳集合,一起出發前往座落在倫敦蘇活區(Soho)中心的 LUSH 辦公室。

我們下榻的 Courthouse Hotel 距離 LUSH 辦公室非常近,我和常任評審 Gilly 邊走邊聊著她在善待動物組織(PETA)的工作,還只說到皮毛就到了。

但見鮮豔的螢光燈管襯托著圓潤的「#LUSHLABS」字樣,是不是科幻得很可愛。😍


不只外觀吸睛,LUSH 辦公室的內部裝潢也很迷人,偶有對外開放的讀書、映像、音樂等活動,氣氛想必親密溫馨;評審日當天,則是 LUSH 自家身體噴霧快閃店的入駐期間,可惜一早還沒開始營業。


再往裡走,則是屬於 LUSH 員工的辦公空間——鮮活的植栽鼓舞著溫暖的木桌與磚牆,從天窗灑進的自然日光與室內黃光調和出剛剛好的照明溫度,不說,還以為是哪間適合小聚、獨處也好的咖啡館呢。


而那配有落地隔間的會議室,就是我們即將展開一整天討論工作的所在啦,只不過門後最先相迎的既不是圓桌、也不是白板,竟是一整桌的各式點心和飲料啊!誒,真的不是咖啡館嗎?

茶點時間

你沒看錯,人才剛到會議室,就先進入茶點時間😂——還是白紙黑字寫在議程上的,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囉。☕💕

更多飲食直擊請看〈LUSH Prize 評審日記 × 交通食宿篇〉

主席開場

本次會議主席由來自 LUSH Prize 團隊的 Rob 擔任,他首先邀請評審輪番自我介紹,隨後覆述了上一屆評審建議的評選取向,並再次確認在座評審與入圍者的利益衝突關係。

Rob 也簡要預告了進行評選的基本形式——每個類別都會由兩位事先指名的評審引導討論,並在他們概述各該入圍者的研究重點或行動成果後,續由評審逐一發表個人意見並輪流投票。

這可嚇扁我了😱!雖然早在檔案裡記下密密麻麻的心得感想與佐證資料,還事先寫好英譯版本以防現場萬一語塞,但我萬沒想到竟然必須一個一個輪流發言啊!(抖😨💦)幸好幸好,有個評審立刻表示這樣壓力太大,建議改成大家自由討論,並以唱名入圍者的方式讓評審同時投票,這才讓我鬆了口氣。

除此之外,為了維護會議品質,Rob 也提醒大家務必將手機轉成靜音模式——就像每次去聽音樂會,總有廣播訊息溫柔提醒聽眾關閉手機鈴聲那樣,令人會心一笑。

討論與票選(上半場)

每個類別的入圍人數以及艱深程度各自有別,配給的討論時間也互不相同;或許是考量到評審的精神與集中力,一早首先展開評選的就是所需時間最長的「科學研發」類別,休息 15 分鐘後,接著討論入圍人數居次的「年輕學者獎」。

根據事前收到的評選指南,每個評審除了在「年輕學者」類別各有五票之外,其餘類別則各有兩票。不過,就如我們在〈行前準備篇〉曾提到的,這個部分其實很有彈性,在主席的靈活引導之下,總是可以依據現場評審的討論狀況隨時更動,甚至也有一人一票的狀況,讓評選過程更有效率。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鑑於亞洲科研的發展程度逐漸趕上歐美地區,本屆「年輕學者獎」不再像 2018 年那樣分成「亞洲」、「美洲」和「其他」三類評選,預定獲獎名額也從 15 個銳減為 5 個。

午餐時間

討論完大家公認強度最高的兩個類別,我的腦袋已經快要燒壞🤯,幸好午餐時間安排得正是時候🙌。

LUSH 團隊為我們供應了全天候不限量的各式飲食,午餐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你也好奇 LUSH 究竟端出什麼樣的菜色,歡迎參考我的〈交通食宿篇〉

討論與票選(下半場)

下午,我們接著評選其餘所有類別的入圍資料;除了常態類別——「公眾意識」、「遊說活動」以及「教育訓練」之外,還有少數得由評審裁量是否頒發的獎項,LUSH 官網並未公布這方面的入圍名單,我也不便在這多著墨了,留待五月份由 LUSH 正式揭曉吧。🏆✨


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屆評選的過程非常順利,每個類別都只經過一輪投票,就能順利選出得獎者。

會後回饋

會議尾聲,LUSH 團隊特地安排了一段回饋時間,邀請評審對 LUSH Prize 的任何環節提出意見,進而優化往後的獎項品質。今年,大家也針對「社群網絡」展開討論,達成了好些值得期盼的共識,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合照時間

當 LUSH 團隊邀請大家移步合照時,大家都發出「終於大功告成」的滿足感歎聲,有個評審邊整理略顯凌亂的髮絲邊笑說:「下次可以一大早就先拍照嗎?在大家都還神采奕奕的時候。」實在不能同意更多🤣。


事後,有個評審利用背景那面白版P起圖來,和大夥兒分享了極其逗趣的照片(『僅供內部流傳!』他強調。)還在群組裡引發一陣鬥嘴,非常好笑。

哎,真的好喜歡這群既優秀又可愛的人哪!❤❤❤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