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發到倫敦參與討論工作之前,身為評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研讀 LUSH Prize 的入圍資料啦!🤓📑📑📑
本屆 LUSH Prize 的報名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共有 137 組來自 34 個國家的團體或個人報名,其中又以美國 19 組、德國及英國各 16 組、荷蘭及義大利各 9 組、巴西 8 組佔多數;如果以獎項類別做區分,則以「青年學者獎」共有 47 人報名為最多。
由於報名者眾,LUSH Prize 的合辦單位——道德消費者研究協會(Ethical Consumer Research Association)預先篩選出一份入圍名單,再由評審們進一步討論評選出最終的得獎者。
以本屆狀況為例,2019年12月6日報名截止之後,LUSH Prize 團隊在兩週內就完成了初選工作,並將整理好的入圍資料寄給評審各自研讀;直到今年1月2日,入圍名單才在網上正式公布,大家不妨點擊這裡前往閱覽、找找來自台灣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入圍的是哪個獎項。🔍🧐✨
至於我們收到的入圍資料呢,共有下列三種文件:
1. 評選指南(Guidlines)
這份指南收錄了評審工作的幾項基本須知,包括:
- 領導評審名單:
每個類別都有所謂的「評審長(Lead Judges)👨⚖」,由 LUSH 員工代表和我以外的其他評審輪番擔任,負責簡介該類別入圍者的研究重點或行動成果,並引導後續討論環節的進行;除此之外,評審長沒有任何特權,投票額度和權重都與其他評審相同。 - 評選方針:
這裡記載了評選各類獎項的宏觀方向,例如:哪段期間的成果可以納入考量?哪些獎項立基於既有成果的肯定、哪些則屬於未來發展的投資?預設得獎名額與相應獎金各是多少、評審對此有沒有重新分配的權限?⋯⋯等等,對第一次參與 LUSH Prize 的我很有幫助。 - 利益衝突名單:
就如我在〈LUSH Prize 日記 × 總體心得篇〉裡所形容的,LUSH Prize 邀請的常任評審不僅學問淵博,還擁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而當他們合作甚至任職的團隊獲選入圍時,利益衝突就無可避免了。LUSH Prize 不願因此放棄延攬他們心目中最優秀的評審,於是制定了一套相當務實的因應方式——評審事先將利益關係報由 LUSH Prize 團隊登記在案後,仍能參與相應的討論環節並自由分享主觀意見,只是必須在票選得獎者時離席迴避。🙈 - 票選方式
這裡簡單說明了投票的流程及額度,但事實上,這個部分直到評選當日都還保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先參考上一篇總體心得,或等我在之後的「評選過程篇」再多做介紹。
2. 入圍名單(Nominations Shortlist)
共計 211 頁的入圍名單,無疑是整份資料中的重頭戲啦!🎯✨
除了入圍者的具體研究或行動成果等核心內容,LUSH Prize 團隊並將下列三項資訊也一併整理在文件當中,提供評審參考:
- 入圍者是否曾經獲獎或入圍。
- 入圍者所屬團隊中,是否有其他人也獲選入圍。
- 入圍者在研究、訓練或倡議過程中,有否採用任何動物實驗或動物製劑(例如:血清)。
這些資訊可以幫助評審對入圍者有更通透的了解,尤其對 LUSH Prize 這樣一個提倡「1R*」的獎項來說,第三點資訊相當重要。
*「1R」意即3R原則中的「替代(Replacement)」,其餘2R則代表「減少(Reduction)」及「優化(Refinement)」。
3. 青年學者簡歷(Young researcher CVs)
所有「青年學者獎」的入圍者都需額外提供一份簡歷,在內敘明自己的基本資料、學經歷、曾獲獎項、相關論文或著作等訊息——畢竟「青年學者獎」是個放眼未來的獎項,這些資訊有助於評審更加認識入圍者的既有成績,進而評估他們日後的發展潛力。

以上,就是我在評審日前一個月整天抱著電腦埋頭苦讀的資料啦,直到現在看到它們,都還心有餘悸😂💦。在這順便推薦一個電子閱讀軟體——MarginNote 3,它讓我可以輕鬆帶著數百頁的文件檔案東奔西跑,隨時打開電腦就能查閱、畫線、翻譯、整理或筆記,既環保又方便!常有閱讀 pdf 檔案需求的朋友們不妨下載試用看看。
希望大家喜歡這種「幕後直擊」式的 LUSH Prize 系列🔭😎。下個禮拜將會分享很重要的交通食宿篇,和我一起回顧 LUSH Prize 團隊讓我們住在哪裡、帶我們吃些什麼(是不是很重要!)歡迎大家繼續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