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秋,一日午飯過後,腦公神秘兮兮地領我出門過生日。

夏日走遠,天氣早已轉涼,雖然斜陽和煦,空氣仍是冰冰冷冷的。出發前,腦公拒絕透露行程細節,於是選了VOOME後背包與我同行,既方便踏青,若要待在城裡又不致突兀。


轉了幾班地鐵與電車,逐漸遠離高樓與人群,我們終於在一個僻靜的小站下車;那裡有些樹葉已經轉黃,綠意卻未消褪乾淨,襯著特別晴朗的一池藍天,沒有別人與我們爭搶這幅鮮豔而質樸的景色。


再往前走,風景居然越發蒼涼,白雲齊整地層層鋪在地平線上,遍地野草在藍天的襯映下顯得更加枯黃。


我們真的還在柏林嗎?


儘管舉目不見任何像是景點的所在,腦公仍然篤定地繼續前行;我的心底完全沒譜,直到空氣中漸漸有股腥羶的氣味,遠處不時傳來動物的嗓音,好像是狗吠。


難道我們要去參觀動物園嗎?


有些園區打著教育的大旗(或是赤裸地以娛樂為名),既未提供動物適性的環境及待遇,對生態保育也沒有幫助。我不想參觀那樣的動物園,不曉得柏林動物園的狀況又是如何?好不容易跋涉了一個多小時來到這裡,再說不想參觀什麼的,一定很掃興吧?


正擔憂著,一幢扁平而巨大的建物倏地映入眼簾,石灰色的牆上綴著各色動物剪影,偏居一角的「TIERHEIM BERLIN」字樣看起來務實而簡潔。


「到啦!——『柏林動物之家』,這裡是全歐洲最大的動物收容所,佔地面積可比22個足球場!」


腦公知道我不免擔心動物的待遇,旋即補充道:


「這裡不僅規模傲人,對動物的照護品質也是數一數二地好喔。」


園區入口相當低調,沒有特別吸睛的裝飾或排場,甚至不見排隊動線、或是售票窗口。


腦公說:「那是因為入園並不需要門票,在園區開放時間內都可以自由參觀。」


目前園區僅在下午1到4點開放,週一、週二及其他國定假日公休。

(圖片來源:Tierheim Berlin官網


乘載百年歷史的柏林動物之家成立於1901年,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空間需求提升,復於2001年遷至現址,目前是柏林唯一的動物收容所。


在共計16公頃的佔地面積中,柏林動物之家設有四個大型貓舍、六個大型犬舍以及一個野貓圍欄,收容數百甚至上千隻貓狗;並為數量較少的小型動物(兔、鼠)、外來物種(蛇、龜等爬蟲類)、鳥類以及農場動物(豬、羊、家禽等)分別設置了專屬區域,因應各個物種的天性需求設計空間配置。


除了上述等等居住空間,柏林動物之家還擁有自己的動物救護車,並在園區內設有貓咪急救站、水鳥康復室、動物墓園以及附帶遊樂器材的遛狗場。

(圖中Tierarzt即「獸醫」之意)


貓區(Katzen)


進入園區後,第一站當然要先去看我最喜歡的貓咪們❤


推開貓舍大門,居間是一條不見盡頭的長廊,走道兩旁便是櫛次鱗比的貓房。


貓舍環境打理得非常整齊而且乾淨,沒有任何不好的氣味,一改我對「收容所」潮濕陰暗的想像。


就像那些迷人的民宿一般,每間貓房的空間陳列、設施樣式以及內裝花色都不盡相同,並處處體現對房客的理解和用心——包括可以登高俯瞰的跳台、能夠蜷縮其中的籐籃、用來遮掩躲藏的布簾⋯⋯都是貓咪會喜歡的設計。


更棒的是,每間貓房都附帶專屬的半戶外空間,讓貓咪可以經由貓洞自由來去,隨時想到外頭吹吹風、曬個太陽或看個風景,都不成問題。


半戶外空間置有棲木、抓板、被窩、軟墊⋯⋯每間格局互不相同、設施更顯獨一無二,隨處可見別出心裁的奇思妙想;看貓咪們在房裡顯得這樣自如,相信佈置貓房的人一定都是打從心底愛貓、而且懂貓。


每一隻貓咪看起來都肥肥嫩嫩的,很健康的樣子。🧡


貓房外,張貼著房內住客的簡介,例如下圖中這隻愛睏的貓咪叫做Peggie,估計生於2014年1月,已經結紮;牠在今年4月底來到柏林動物之家,是個親人、自信而喜怒無常的女生,需要自由空間以及大量陪伴,適合居家環境安靜、沒有幼小嬰兒並具養貓經驗的人領養。


為了維護動物們的生活品質,負責運營柏林動物之家的柏林動物保護協會(Tierschutzverein für Berlin)每年所需經費超過800萬歐元!而這筆費用主要係由遺贈、捐款與會費支撐。因此,園區裡隨處可見下圖這樣的告示——「感謝 Claudia Hampel 認養(好可愛的😍)Lissy,協助擔負Lissy所需的食物、房舍、醫療及護理等相關費用。Lissy還在等一個家。」


貓舍中也有比較大間的「雙人房」,通常會伴隨 “Katzenpaar” 的標示(如下圖),代表牠倆是不能拆散的黃金拍檔,非一起領養不可💕牠們大多是原先就在一起生活的手足或室友,也有來到柏林動物之家相識後一見如故、再也分不開的。


除了貓舍以外,柏林動物之家還設有一個大型的野貓圍欄,其中包括三個精心佈置的房舍與戶外空間,圈養多達50隻年齡各異的貓咪。


這些貓咪原本都生活在野外,因為土地開發、生病或殘疾等原因,輾轉來到這裡。柏林動物之家不僅提供食物、住所與醫療照護,也致力教導牠們社交技能,其中順利社會化的貓咪便能開放民眾領養。


我從木板縫隙間向內窺探,看見金黃色的陽光潑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五顏六色的貓道與木屋使人雀躍,三三兩兩的貓咪悠然自得地或坐或臥,儼然是個令人神往的貓咪樂園。🐈💛



狗區(hunde)


坦白說,柏林動物之家的犬舍給我帶來很大的衝擊😨。


在進一步詳述之前,我們先再看一眼園區的鳥瞰圖吧。⤵

(圖片來源:Tierheim Berlin官網


從圖中的視角看來,園區左半部那六組顏色較淺、像是電影底片的巨大建物就是犬舍。每組犬舍都由三個幾近圓形的子建物組成,狗房則沿著圓周挨次排列。


比起貓舍,狗舍顯得躁動不少,我們都還未推開玻璃大門,熱烈激昂的狗吠聲早已震天價響。


最令人震懾的還不是聲響,而是鋪天蓋地的濃厚氣味,讓毫無防備的我們瞬間無法言語;直到離開狗舍,那股氣味彷彿還滯留在鼻腔,難以消散。


跟貓房一樣,每間狗房都有規劃半戶外空間,讓牠們能隨心所欲地自由來去——如果牠們嫌室友太吵,也能出去外頭避一避吧。😓


我也喜歡狗,但這劇烈的感官經驗實在令人卻步,只得承認自己還是更喜歡整潔有秩的貓區。



農場動物區(nutztiere)


農場動物區收容了豬、羊、雞、鴨、鵝等動物,沿著小徑走在各個圍欄間,果真有股田園風情。


這區的動物們都蠻健談的,各式各樣的叫聲此起彼落。🐖🐐🐑🐓🦆📢


除了下圖中的小叮噹(Tinkerbell)女士之外,其他動物都以群體飼養。


當天聽小叮噹叫聲豪邁,回家瀏覽官網才知道牠是個女生,還有個這麼淘氣的名字!


話說,柏林動物之家把大家都拍得好可愛呀❤👇

(圖片來源:Tierheim Berlin官網
(圖片來源:Tierheim Berlin官網


小型動物區(Kleintiere)


相對於貓舍,小型動物區位於園區入口的另外一側,住客包括兔子、栗鼠、倉鼠、天竺鼠等等。


這些小型動物的聽覺靈敏,所以園方特地在屋舍入口張貼了標語:「管你大、管你小,保持靜悄悄。(Ob gross, ob klein: hier müssen alle leise sein.)」


大面積的透明牆面為籠舍引進適量的採光,玻璃上還貼了避免鳥類撞擊致傷的防撞貼紙


入口旁的佈告欄上,曬滿了一張張幸福洋溢的照片,當中主角都曾是柏林動物之家的住客,如今已幸運地被領養回家。


籠舍裡的每個小傢伙都極其可愛!不信你看這毛茸茸的一家老小👇Awwww~融化😍


看起來好好摸的樣子。💘💘💘


以前曾聽人家說:兔子的氣味很重!但在柏林動物之家的小型動物區裡,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這才知道只要適當飼養並勤加清潔環境,其實兔子一點也不臭。


看著一隻隻在籠裡行動自如的可愛兔子,不免想到實驗室動物的悲慘處境。但願人們早日迎來消弭動物實驗的一天。


🐿延伸閱讀:〈關於「零殘忍」——我們必須知道的9個真相〉


每一個小傢伙都太惹人喜愛,我試著悄聲湊近,想讓鏡頭穿過籠眼拍下牠們可愛的模樣,卻不是每次都能如願。


像是下圖中的天竺鼠們就在我靠近時集體尖叫了!😱好好好不拍不拍!(退十步💨💨💨


還有這個酷似外星謎樣生物的小可愛👇👇👇


我往籠裡找了好久遍尋不著,最後才發現牠蹲在屋簷上度估。


OMG我簡直無法停止盯著照片傻笑,實在太古錐了!🤤💫💫



鳥區及外來動物區


我們入園時,距離閉館時間只剩不到一個小時,雖然逛到逾時也沒有人來驅趕我們,但終究不好意思久留,沒能細看鳥區和外來動物區的景況。


匆匆路過外來動物區時,瞥見一隻猴子抓著欄杆望向我們,牠的身邊沒有其他同伴,看起來有點寂寞。


當下無暇駐足,事後仍然掛心,前往柏林動物之家的官網瀏覽搜尋,也查無資料。難道牠這麼快就被領養了嗎?

(圖片來源:柏林早報;Credit: Amin Akhtar)


直到找著柏林報(Berliner Zeitung)柏林早報(Berliner Morgenpost)的報導,這才曉得——截至今(2018)年7月,柏林動物之家共收容了12隻來自研究實驗室、動物公園及馬戲團的猴子,由專業飼養員照護,並未開放民眾領養。

🐒🧡

園區印象


雖然時逢週末,柏林動物之家的訪客卻不多,整體氣氛有些冷清,但也顯得寬敞舒適;參觀過程中,不時遇上正在清潔環境、整理檔案、查看動物或接待有意領養者的工作人員,他們各個專注於手邊的工作,完全不會干涉(或是毫不在意?)訪客的行動,讓我們全程都能隨心所欲地探索園區、親近動物。


在水泥建物之外、柵欄籠舍之間,園方有意把空間留給自然——在我們到訪的那個午後,染上秋意的草木捧著白雲隨風搖曳,金色的斜陽悄聲揉進沁涼的空氣,群鴨輕輕劃破了一池藍天。


雖然還有個穿著休閒的阿伯騎著腳踏車在園裡閒晃,但是參觀時間早在30分鐘前就該結束,我們還是別再添困擾吧;加快腳步走出園區,阿伯也隨步跟上,卻在我們身後拉上了園區的大門。


原來是管理員伯伯啊。



後記


我們坐在園區外邊的石椅上,讓陽光曬上背脊。


我從未去過台灣的動物收容所——因為深怕自己不夠堅強,承受不住那一雙雙充滿希望或絕望的炙熱目光。想不到,居然先一步來到柏林的動物之家,並在此徹底翻轉我對收容所的假設與想像;這裡既不佯裝樂觀、也不故作悲傷,動物們在此等待一個專屬的家,同時也在此過著盡可能適性的小日子,而不必讓「等待」成為牠們生命的全部。


夕陽西下,我們抖落肩頭上的陽光,準備回家。臨走前,再看一眼那面平緩而綿長的圍牆,我想像照護員與志工們都還忙著打理環境,而動物們都會過得好好的,於是感到無比心安。





📢預告

關於柏林動物之家出了名嚴謹的領養門檻以及審查機制,敬請繼續鎖定「花栗愷 × Cruelty-Free」🐿❤

👉訂閱網誌:前往頁尾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讓我透過電子郵件和你分享新文章的發佈消息。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chipmunkai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